《運科》運動科學輔助基層選手計畫 成果發表明登場
教育部體育署自109年起試辦「運動科學輔助基層選手計畫」,目的是透過運動科學的有效訓練方式,協助基層選手更精準化訓練,並透過檢測讓選手了解自身優勢,避免運動傷害,也透過提升心理素質達到技術精進的目的。此計畫今年為第3年度,已有約54所學校、1100名學生選手受到此計畫照顧,明天上午體育署將舉行成果發表記者會。
此計畫以區域輔導概念,結合國內具有運動科學專長的大專院校,包括國立體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等5校(109-111年度含國立臺南大學共計6校),辦理9項子計畫(109年-111年為12項子計畫)共同實施,教育部體育署副署長房瑞文指出,除了考量區域性的資源系統,也結合相關運科團隊教授所擅長的運動種類及專長,藉此與基層建立有效溝通。
其中子計畫三「科技營養調整與精準運動能力分析之訓練輔助」計畫主持人、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何金山,今天也出席分享協助國中柔道選手的歷程與成果,他指出,藉由五個面向,包括分析身體組成、雙手握力、動態平衡、垂直爆發力及敏捷性測試,配合選手四大盃賽建立週期化檢測,並提供數據給教練與選手參考。
何金山說:「柔道是高強度、高受傷風險的競技項目,第一次檢測就有運動營養教育,說明六大營養素及要避免攝取的,也會進行相關知識測驗,學生都有持續進步。」他也強調,未成年選手除了受傷風險之外,也因成長階段需適時給予關懷,提升自信心。而桃園楊梅國中柔道隊今年在各賽事收穫17金、10銀、13銅的好成績,展現運動科學訓練輔助的成果。
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蔡忠益表示,計畫迄今試辦成效不錯,明年度將透過補助方式協助有意願參與計畫之學校,目前已有21所大專院校提出42件計畫在審查中。他還指出,這三年度協助的學校偏重在西半部,新年度計畫已有東部大學申請,盼明年能將計畫延伸至東半部,擴及全台。
(圖/教育部體育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