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籃球

《NBA專欄》社群網戰贏家的甜蜜負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群網路助長NBA商業價值,但副作用恐怕緩緩侵蝕球員身心。

「這是這時代孩子的香菸,只是這件事發生在手機上頭。」Steve Magness為知名運動生理學家,他指出人們沉迷社群媒體,臉書、推特和IG等等,這些對我們大腦傷害是看不見的,「它會讓人上癮,影響心靈,但卻無法概念化,不像吸菸那樣,你可以看見你的肺部逐漸變黑。」

手機成癮和社群媒體影響,這些問題都是科技帶來的文明病,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NBA球員工會近年同樣開始討論,他們發現過度使用社群媒體,確實影響球員精神健康,更不用說場上表現。

根據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報告指出,如果球員前一天晚上刷社群媒體,耽誤休息時間,隔天比賽效率明顯下降。因為睡眠對球員來說,是最好的恢復藥,但入睡前使用手機,容易影響睡眠習慣和品質。

加上社群媒體網友酸言酸語,打擊球員士氣和信心,活塞隊前鋒Stanley Johnson進入聯盟後,越來越少使用社群媒體,關鍵在於不想看到那些鄉民毒舌嘲諷的言論。

「如果一直在刷垃圾堆,那就只能找出垃圾,很多評論真的太糟糕,那就不是真實世界。」Stanley Johnson坦言手機太便利,隨時不小心就被偷拍,然後張貼上網,完全缺乏隱私。

LeBron James在IG上的粉絲數超過4600萬,比NFL前10大球星的粉絲數相加起來還要多,但只要進入季後賽,James為了保持比賽專注度,一定潛水,甚至根本不碰社群媒體,許多NBA球星也跟著效仿,季後賽期間絕對不會在推特或IG貼文。

「沒有手機、沒有社群媒體,就什麼都沒有,在這段時間,我就是專注眼前。」James之前受訪時曾強調,季後賽就是要啟動飛航模式。

兩屆最有價值球員Stephen Curry認同社群媒體像把雙刃劍,過去他有個壞習慣,賽前和中場休息時間會滑推特爬文,但現在已經戒掉。他覺得特別是他們這群公眾人物,平時會收到讚揚,但也常被標記或是一連串私訊,更別說那些流言蜚語、吐嘈諷刺,但職業球員該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該去在意這些聲音。

但這條路已經無法回頭,要NBA下禁令,根本不可能。當年Adam Silver接任聯盟總裁,廣推社群平台,四處擴張網路版圖。NBA目前超過33個球員在IG上面的粉絲數破兩百萬,穩坐北美四大聯賽社群龍頭,媒體聲勢驚人,要知道NFL破兩百萬的球星也才9位,還不到兩位數。

當上癮無藥可解,那就把習慣導致正確方向,除了像LBJ這些球星那樣自律,遠離手機和社群媒體,聯盟在今年與一款「Headspace:冥想和正念」的App合作,改變球員使用手機的習慣,透過App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品質。

又或者善用手機,藉由這項高科技產品,球員間彼此討論戰術、研究對手,確實達到事半功倍,健康使用,取代球員閒著沒事滑社群網站,看沒營養的文章或筆戰網友。

(封面照片/示意畫面,楊育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