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中有話》胡金龍 (下):不要活在別人對你的想法裡
文/文生大叔、圖/文生大叔、NIKE、TPGA
如果有人告訴你說職業棒球並不是一個團體運動,你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但胡金龍在這段訪談裡企圖說服我,說其實棒球是一個很自我、很孤獨的運動,而且自私才是一個團隊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些胡金龍的想法確實需要一些轉折和沉澱,但他分享了這些年來他對棒球運動的理解和認知,也分析了職業運動員在心理層面的種種挑戰。
很多人都開玩笑說,你是被棒球耽誤的高爾夫球選手,你對高爾夫球的興趣是怎麼開始的?
高爾夫球它陪我度過最難熬的階段,也是我人生的最低潮,那時我在美國受傷,也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甚至很可能再也不能打棒球;在那之前,高爾夫球是一個休閒活動,只是有空的時候在練習場玩玩,但是在那段受傷復健的時間,我去走走、去散散心,高爾夫球就真的成了我的心靈寄託。
在那四個小時裡我可以把步調放慢,把每天在棒球場上那種張力跟輸贏、每天那種好還有不好的感覺,全都放下來;我也在高爾夫球場上認識了很多不同領域的新朋友,看到了社會不同的面向,有些成功人士會跟我分享他們創業、還有走過各種挑戰的過程,那些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成長,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打棒球時看不到的世界。
退休以後會考慮做教練嗎?
棒球教練嗎?目前是不考慮。
如果胡金龍的人生有一件事情可以重來,你可以重新做決定,會是什麼事?
我覺得沒有,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沒有給自己設下目標,說我的人生必須要怎樣怎樣,或是想要變成什麼樣子;人生有很多你無法掌控的地方,你只能在當下做出最好的決定,然後相信你做的是最好的決定。
我一直在思考斜槓人生的概念,我覺得非常有趣,就是不要像以前那樣,只要單一領域不停的努力,一個東西把它做到專精做到最好,好像那樣就很棒;現在的社會這麼多元,我們每天都接收很多新的資訊,我們可以什麼都學一些、多嘗試一點不同的東西。
所以斜槓其實應該是一種面對新知、接受新挑戰的心態?
對,你在一個領域、在一個公司四五十年,然後突然這個產業沒有了,還是公司要結束了,然後你什麼別的都不會,什麼都沒有了,你要怎麼辦? 你已經沒有競爭力了,這種狀況現在越來越多,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要面對那一天。
我覺得斜槓就是說你不能自我設限,不要因為不懂就先排斥;當然真正要投入另外一個領域,你必須要有興趣去支撐,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排斥,你可能連自己有沒有興趣都還不知道,就先逃走了。
你去美國的時候還不滿二十歲,現在你三十六歲了,三十六歲的胡金龍想跟二十歲的胡金龍說什麼?
最想說的是加油,因為那個時候的胡金龍對未來一點概念都沒有,雖然對自己很有信心,但是其實還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所以我希望他能加油。
現在的我如果看到他,剛打完第一年的美國職棒,表現還過得去,又有學長在前面做榜樣,我會想跟他說Be yourself,好好的做你自己,堅持自己每一天的努力。
那現在十六年過去了,你覺得他有做他自己嗎?
現在應該是ok啦!但是有時候我知道還是要去顧慮別人的想法,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而我也希望能得到同等的尊重,讓彼此都能很comfortable(舒適)的共處,這樣就好了。
現在的我,最大的責任就是把我的經驗、想法、還有心理層面上的細節跟年輕球員分享,每一個球員都必須走過這一段,我們這些資深的球員就是努力回饋,幫助年輕的球員能夠走得更輕鬆一點;小郭學長說過,我們老球員都像自助餐一樣,人都是要經過挫折才會成長,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讓年輕球員快一點從挫折中站起來,繼續迎向挑戰。
大家都說棒球是個團隊運動,但是你一直強調說要把自己做好,臺灣大概會有很多人覺得這樣很自私,違背了棒球的運動精神...
球場上有九個位置啊!這九個位置的人是做不同的事情,捕手、一壘手、二壘手、外野手,它們的工作都不一樣啊!而且我們在進攻的時候也是分開來打,不是像其他運動那樣,大家都一起在球場上,這是有差別的,可能我沒辦法解釋得很好,但是我覺得跟其他所謂『團隊運動』比起來,棒球比賽很多時候其實是一連串單一的對決。
我們說先發九人每個人都很自私好了,都不犧牲不助攻、只顧著自己要刷數據好了,然後每個人都打得很好,都打三成五、三成六,這樣的球隊不會贏嗎?打點都八十分一百分好了,這球隊不會贏嗎?每一個人把自己做好,盡到自己的本份,大家都往同一個方向努力,這才是最重要的運動精神啊!
所以美國職棒有一種開玩笑的說法,說一支球隊只要贏球,就算球員彼此痛恨對方,外面的媒體大概還是會說這支球隊氣氛很好;反過來說,如果球隊的戰績是最後一名,那就算每個隊友真的都相親相愛,那一定還是會有人說這支球隊一定有休息室有什麼問題。
Just win,這就是職業運動的現實,如果要說棒球是一個團隊運動,那好吧!學生時期或許是這樣,因為你的正職是學生,打球只是你的課外活動,你不靠打球維生,所有的隊友、甚至是對手,也只是你的同學或好朋友,那大家要強調團隊精神無可厚非。
職業運動是要賺錢的,很多人愛酸哪個選手只會刷數據,但是到了年底球團要看的成績是什麼?就是數據;職業運動是一份工作,任何一個領域的老闆都要看績效,職業運動當然也是這樣,你今天打一成,就算球隊打總冠軍打三連霸,球團會幫你加薪嗎?不可能吧?
我想導正一下,你的意思並不是叫大家要打球自私,而是說要先要求好自己、把自己做好,然後才能讓整個團隊好起來,是吧?
不是說不要管團隊,我覺得沒有必要把事情複雜化,我們就看最單純的基本面就好,有些人整天會批評哪支球隊或是哪位球員打球很自私,只顧自己數據好看,但是這就是把自己份內的職責做好,不是嗎?我上去就是要把球打好而已,如果你連自己的職責都做不好,你憑什麼去質疑別人這裡不對那裡不對?
觸擊犧牲才叫做團隊精神,用力揮棒要被酸說是自私,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有意見沒關係,但是不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改變你的信念,這樣打球太累了吧?
現在網路上常常對球員的表現都會有一些即時的批判,當然鼓勵也有,但是你對網路上的這些評論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年輕的世代好像特別在意網路上的一些看法,很喜歡去看網路上的球迷對他們有什麼指教,做了什麼事很擔心被批評,所以我才說要Be yourself,不要活在別人對你的想法裡,不要去做那個別人想要你做的人;這個世界很簡單,做好你自己就好,你管別人怎麼講?一直照著別人的要求去活,有一天你會爆炸。
上次我聽Matt Kuchar(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名將)講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怎麼這幾年從Web.com巡迴賽,就是他們的小聯盟打上來的選手,很多都在正式巡迴賽打個一年兩年就被刷掉了?他說,因為很多在Web.com本來打得很好的選手,上來以後就找了揮桿教練,又要教動作、又要改這個細節那個細節,把選手都改得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其實很多優秀的選手,都是靠著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才能一步步打上來的,結果為了改變而改變,又太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最後失敗的時候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自己了。
(註:Web.com原為PGA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培育巡迴賽的冠名贊助商,參加培育巡迴賽則是選手爭取PGA正式巡迴賽參賽權的主要途徑;培育巡迴賽自2019年起改由洛杉磯管理顧問公司Korn Ferry(光輝國際)取得授權贊助,因此現已更名為光輝國際巡迴賽。)
你的意思是不要管別人的 批評,只要做好自己就好?
要做好自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能因為一時的不如意而喪失信心、就開始懷疑自己;棒球選手也是一樣,心態上的reset(重設)很重要,很多時候一顆球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你一直糾結在過錯上,一直想著別人會怎麼批評,就沒有辦法專心去面對下一個挑戰。
這就是我們講到棒球的失憶症,用的是Yips這個字,這其實是從高爾夫球過來的,因為心理層面對高爾夫球的影響又更直接。
棒球迷都說投打對決很孤獨,是一對一的決鬥,但是高爾夫球更孤獨,因為你的對手是你自己,每個人也只能做好自己,因為別人打得再好,你也沒辦法過去防守或是阻止他,你只能做好自己,想辦法讓自己的成績能跟上;高爾夫球揮桿的甜蜜點更小,要打準更不容易,揮桿動作中犯錯的可能性也更高。
揮桿下來的動作只要有一點不對,球就不見了。
對,甚至說揮太快也不行,不是越用力越好,所以我在打的時候也是一桿打完就把它忘了,抓一個正確的、安全的方向打,只要它沒往界外飛就好;心態上這樣會比較健康,也算是正面思考吧!
棒球選手打擊狀況好的時候,真的會覺得球看起來比較大嗎?
跟球是真的可以跟得很進來,感覺是有點像時間變慢,你可以看著球進來,打到球的時候有點像你要用球棒去接球的感覺,那是狀況真的很好的時候,就是像揮棒去接球一樣。
如果說揮棒打得很實在,但是都一直被對方接到,對你來說這樣算是狀況好還是不好?
我比較要求擊球品質,不管打出去的結果是安打、全壘打、還是出局,擊球的品質要好,這是最重要的;高爾夫球也是一樣,我們都知道準度很重要,準度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先有一個solid contact,也就是說一個確實的揮擊,你要先確實擊球,然後才能去要求準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先確實地把球打得紮實,而不是先去擔心結果。
高爾夫球也有一點幸運的成份,打出去的球風要怎麼吹,掉下來以後會怎麼彈怎麼跳,這些你都沒辦法控制。
所以對你來說,揮棒或是揮桿的結果,是在擊中球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你要的是一個確實的揮擊,但是球飛出去之後的...
那就交給上帝了,打到了就禱告吧!有時候打很好但是被接到,那是對方厲害,我也要佩服人家,或是說打出去彈了兩三下的小安打,我也只能在心裡跟對方說聲Sorry,這就是棒球;打了這麼多年球,不能說麻痺,但是就是對這些結果都很習慣了,我能做的就是把球打好而已,先要求擊球的品質,把打中球的確實度做好,剩下的就不是打者能控制的了。
現在的打擊很強調仰角,launch angle,你怎麼看這樣的打擊哲學?
我還是覺得,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沒有什麼是唯一的真理,每個選手都有適合的方式,不能說現在流行仰角,就每個人都拚仰角打;仰角是屬於有力量的打者才能真正發揮的打擊方式,如果你天生力量就比較不足,我不認為這會是一個好的打擊方式,這些選擇必須因人而異,不是用一套方式就可以走遍天下。
一直以來我們被教導說要打平、甚至要砍擊,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被要求這樣打才行的話,那日本職棒的的強打者柳田悠岐到中華職棒來說不定也混不下去;這是一位被王貞治下令說不能去更改打擊姿勢的選手,而他幾乎每一球都是往上打,因為那就是他,他就是相信他自己、做他自己,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成功。
可是仰角打法,這幾年在大聯盟讓很多看起來很瘦的球員都得到很好的成績,不是嗎?
這些成功的球員都是經過層層磨練出來的,他們很成功,但是在他們成功的這段路程上,一定有更多同樣信奉仰角的球員可能就失敗了,那些我們都不會知道;而且這些球員他們看起來很瘦,但肌肉的強度和累積的經驗是別的地方都不會有的,沒有哪一個大聯盟球員是什麼單純巧打型的,肌肉和力道是他們競爭的基本條件而已。
所以對你來說,因材施教的訓練真的很重要,但選手自己也要知道自己的能力。
我記得我在小聯盟的時候,那時還沒有仰角揮擊這個理論,教練教我要確實擊球,盡量把球打平,也提醒我說只要我狀況夠好,球就會有過牆的機會;後來我打擊狀況好的時候,真的會忍不住想要往上撈,覺得憑什麼教練認為我一定只能打平,但是只要我一那麼做,成績就會掉下來,也會立刻被教練糾正,後來就養成要確實擊球的習慣。
一套很好很成功的哲學,不管是投球、打擊、防守布陣、還是球員養成等等,不是就這樣灌輸在全部的人身上,因為每個球員的型態跟個性都不一樣,適合的方法也不一樣;我很崇拜鈴木一朗,我也相信經過調整他可能可以一年打十五支、二十支全壘打,但是你一定要他仰角打,他能被改成一年三四十支全壘打的重砲手嗎?大概不行,也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