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籃球

《NBA》從Lillard妨礙中籃事件 看NBA的誤判與漏判

文/Dr.PD

波特蘭拓荒者主控Damian Lillard近日在出戰猶他爵士的比賽中,遭裁判漏判了Rudy Gobert的妨礙中籃爭議,在聯盟與球迷間鬧得是滿城風雨,再加上去年12月火箭James Harde灌籃遭裁判「沒收」的狀況,再一次凸顯聯盟長久以來的誤判問題,不過在球場上誤判的發生頻率有多高?又是哪一項犯規最容易導致裁判誤判?就讓數據來說分明。

如同全世界所有的體育聯賽一樣,擁有超過70年歷史的NBA,過去也難免有刻意或無意「操弄」比賽的狀況發生,透過裁判「漏吹」、「誤判」來影響比賽結果的案例更是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NBA史上首位因為透過操作比賽來賭博謀利而入獄的知名「黑哨」Tim Donaghy,NBA甚至還因為他更改了有關裁判的相關規定。

而為了減少裁判操作比賽或是誤判的狀況發生,NBA官方更在2015年開始施行「比賽最後兩分鐘」報告書,也因此讓裁判「漏吹」、「誤判」的次數數據化,一名裁判在執法的專業度上也因此得到量化。

根據數據分析網站「Thinknum」統計NBA 2018-19例行賽下半季「比賽最後兩分鐘」報告書,含括了攸關季後賽卡位戰的所有關鍵戰役,在這段期間執法超過兩場比賽的每名裁判,在比賽最後兩分鐘的吹判狀況,平均發生「錯誤漏判(Incorrect Non-Call)」的次數,最高者達到2.5次,平均值在1次以上的裁判人數也超過50人,而「誤判(Incorrect Calls)」最高者則是平均0.6次。

而在「比賽最後兩分鐘」報告書中,出現最頻繁的裁判響哨狀況為球員侵人犯規(Personal foul),次數超過950次,緊接在後的則為投籃犯規與進攻犯規,皆在750次上下。

不過最常出現的誤判卻是排名第三名的進攻犯規,錯誤判決(IC)次數約為正確判決(CC)的兩倍,另外,包括走步(traveling)、無持球犯規(loose ball foul)的IC次數也都大於CC次數,其中走步在所有判例中,共有7次正確判決、14次錯誤判決,以及31次正確未響哨判決(CNC)與13次錯誤未響哨判決(INC),顯示出聯盟各裁判對於走步的判罰仍無一致標準。在其他犯規與違例狀況上,最常出現誤判的還包括了無球犯規、禁區三秒違例、防守三秒違例。

至於這次引發爭議的妨礙中籃(Goaltending),在上賽季下半季期間沒有任何一次錯誤判決出現,也代表著妨礙中籃的判決在過去幾乎沒有太多爭議空間,這也足以說明Lillard為何在這次的裁判漏判後會感到如此憤慨的原因之一。

雖然聯盟自從2015年施行「比賽最後兩分鐘」報告書以來,是否有效改善場上誤判的狀況發生,仍沒有明確的數據能夠說明雙方間具有正相關,甚至此政策的施行還遭到球員、教練甚至是球迷批評,對於受到傷害的球隊仍是於事無補。

不過透過報告書所做的統計數據,不但可以指出裁判的缺失所在並有所警惕,也能讓聯盟針對不足之處找出輔助判決的方法,包括本賽季新增的「教練挑戰權」,讓裁判與球隊間的主被動關係變得更加平等。

(封面照片來源:資料照,adida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