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棒球

《話中有話》賴瑞葛倫 (下):千萬不要投入運動攝影這個行業

文/文生大叔

賴瑞葛倫是一位資深的運動攝影師,拍攝過許多美國職業運動的明星,也曾經追逐過臺灣的幾位大聯盟選手,這幾年他慢慢退出第一線的攝影工作,開始享受退休人生,也常常和我聊到他的人生經歷。

數位科技讓攝影變得簡單很多,但賴瑞認為運動攝影已經是一個在沒落的行業,最少對像他這樣的自由攝影師來說,生存的空間已經越來越不友善;在這一段的訪談裡,我們繼續回憶他的攝影師人生,也聊到這個產業在美國的轉變、以及他對年輕攝影師的建議等等。

賴瑞同時也是一個忠實的棒球迷,但是他說他只幫人加油,不幫球隊加油;他自詡為一位老派守舊的棒球迷,對於現代棒球的快速轉變,不管是觀賽環境還是比賽內容,他都有一些忿忿不平的抱怨。

一路走來,你覺得作為一個運動攝影師最讓你覺得這個事業給你最大的回饋是什麼?

哇!這個要想一下,我覺得應該是工作上的自由度、不需要打卡上班、不需要跟老闆吵架、可以自己做決定、還有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可以在戶外、在球場工作。

以前我還年輕,我甚至曾經在球隊打擊練習時到外野去接球,那是在拉斯維加斯球場,那些球員都是之前我在一A拍過認識的,現在他們在三A了,看到我就叫我一起去接球;從洛杉磯開車去拉斯維加斯要四個小時,一聽到能夠伸展手腳我當然馬上就衝了,外面已經華氏100多度(攝氏40度左右),有些球員和教練覺得我像神經病一樣,但是他們大概不懂,對他們來說每天就是上班的球場,對我們一般人來說,能夠在上面奔跑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

真正下去接球,你就會知道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從球員揮擊的時候就要看球離開球棒,不然就會像我一樣根本找不到天上的球,我的移動範圍大概只能顧到週圍20英尺( 約6公尺) ,剛開始等我找到球的時候根本就已經接不到了;光是這樣你就可以想像職業選手有多厲害,他們把那些對普通人來說很困難的事都做得好像再簡單不過...喔對了,第一次發現原來打到外野的滾地球,有時會像蛇一樣扭來扭去,也是那次在拉斯維加斯的經歷。

旅美時期的陳金鋒,賴瑞葛倫的作品。

如果現在有人想要投入運動攝影這個行業,你有什麼建議?

很嚴肅的說,我會告訴他們千萬不要投入這個行業。

以他們所能獲得的收入來說,現在的攝影器材實在太貴,已經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了,除非是加入一個像美聯社或是Getty那樣的大公司,不然根本是在燒錢;雖然現在很多球隊都自行聘雇攝影師,但他們的薪水也超差,因為反正一直有不介意薪水、只是想在球場工作的年輕人投入這個產業,而且球隊大多直接使用美聯社跟Getty的賽事照片,球隊攝影師的工作變得只是拍拍場外活動、贊助商活動、還有一些公關花絮而已。

你會不會覺得現在的業界不管是球隊、媒體、或是什麼公關公司,好像是隨找一個員工,然後就叫他拿個相機去拍拍就好,已經不是像以前那樣,願意花錢向專業攝影師購買照片?

對我來說,我覺得自由運動攝影師的黃金時期大概是1985到2000年,那時討生活比較容易,大聯盟還沒有干預到這一塊,球員卡公司也都還在賺大錢,很捨得花錢買照片;而且那個時候大家都還是用底片,需要一定的專業門檻才能拍出好照片,所以攝影師也比較少。

我正想問,數位相機科技的崛起,是不是整個改變了這個產業?

相當大的改變,以前需要使用照片的這些公司都和攝影師有一種互助合作的關係在,現在整個數位化了,照片的整理、瀏覽、修改、傳遞都在電腦裡,有更多的照片可以選擇,價格當然也壓下來了。

所以我想也因為數位科技,那時候年輕的攝影師想要投入運動攝影應該容易很多,反而是像你這種老派的底片攝影師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像是修圖技巧之類的數位科技。

是的,但是因為一直有不在乎低薪、只想投入的年輕人跳進來拍照,所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運動攝影師的薪資空間整個被壓低了;等到這些新攝影師們覺得投資報酬率不夠,想要提高價格的時候,他們又被一腳踢開,被更新的新人給取代,過去十年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循環。

對這些相對新進的攝影師來說,他們是跳上了一個已經供需失衡的天秤,而且越來越失衡,球隊很明顯地把文字和電視攝影都捧在掌心,像我們這種拍照片的在球場反而就像是家裡的紅髮雜種(美式俚語,指突兀而被排斥的存在);有一次我真的是忍不住了,就跟道奇隊那時的公關頭頭羅維奇碎念抱怨,但他也是很直接的就告訴我,只要美聯社、Getty、還有洛杉磯時報的攝影師都有被顧好,其他的他懶得理,最少他很誠實,我想這是加分的吧!

現在臺灣有些年輕人對運動攝影這個產業很有興趣,但是臺灣的運動產業不大,大部分的運動攝影師都是兼差性質的,算是自由吧?

如果能保有另外一份可以養家活口的工作,把攝影當成是興趣,那當然是最安全保險的;我在這個行業這麼多年,常常有人跟我說,我應該把我的照片整理一下,出一本漂亮的攝影書,我都會跟他們說如果他們願意幫我出版,我可以給他們一半的利潤,然後他們就不見了,很奇怪吧?

專業的運動攝影越來越難了,我是指這個行業,而要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擠破頭去搶那幾個偶爾開放出來的全職工作機會,搶不到的話你就只能不停地嘗試靠自己的作品賺錢,然後慢慢破產。

我絕對不會打碎年輕人的美夢,叫他們轉身快跑不要跳進來,但是我也不能騙他們說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行業;想要在現在這個年代當一個成功的攝影師,第一你一定要能拍出好照片,但是除此之外你一定要有絕佳的社交能力,還要是一個好的生意人,因為說穿了,你在推銷的就是你自己。

 

我想也是,不過最少我們經歷過了拍底片機的年代,知道拍出一張好照片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你現在也算是以自己選擇的方式離開這個行業。

沒錯,我從完全不曉得自己要靠什麼維生,一下子也走到要退休的年紀了,這個經歷是美好的;常常有人問我最喜歡的球隊是哪一隊,然後他們會很驚訝我的答案是沒有;我都告訴他們說,我幫人、幫球員加油,而不是幫球隊。

我想看到柯林斯(Terry Colins)跟紐約大都會隊一起拿到冠軍戒指,但是那沒發生;芝加哥小熊隊和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的那次世界大賽我比較掙扎,因為兩位總教練我都喜歡,而且兩隊都很久沒有拿過世界冠軍了,後來我幫小熊隊加油,但是如果是印地安人拿冠軍我也會一樣高興;第七戰最後我真的是超用力幫小熊隊加油,因為如果小熊隊那麼靠近破除魔咒,結果又輸掉的話,那真的會太令人傷心了。

今年球季開始前我很看好紐約洋基隊,之前他們戰績往下掉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看,只覺得也許等傷兵都回來以後戰績會一飛衝天,但是又擔心會不會有人傷重到回不來;現在看來,也許美聯我該看好比較穩定的休士頓太空人隊,國聯的話就一定是道奇隊了,我一度有點看好費城費城人隊,但現在看來他們實在太不穩定,而且需要補強先發投手。

道奇隊就靠Walker Buehler了,只要他能繼續展現他的實力,道奇隊的先發投手陣應該是全聯盟最強的了。

你也是一個資深的棒球迷,你對這幾年美國職棒的轉變還有些什麼想法?

你確定你版面夠嗎?因為真的太多了,像是球員合約、球隊養成、還有球場上的調度等等,都跟以前不一樣了;先拿Craig Kimbrel來說吧!他拖了那麼久才找到球隊,除了因為合約的堅持、還有球隊不想損失選秀籤之外,現在牛棚的使用方式也和以前不一樣了,球隊更依賴牛棚的深度和功能性,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重視單一的終結者了。

其實拖到第九局才推終結者,現在也未必是聰明的了,你想想,如果對手的第三、四、五棒強打者剛好輪到第八局上來,難道我們不該把最強的終結者提早推上去嗎?

我知道啊!但是過去當終結者這個概念剛剛開始成形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一場比賽最難拿下的就是最後三個出局數;我知道時代在變,但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不想跟著時代轉變,我希望比賽可以由球員決定,而不是由一群鍵盤專家來遙控。

就像美式足球那樣,我想看到對手最強的球員和我最強的球員對決,而不是由那些鍵盤數據師為了避開對手而去調整排列組合;也許這聽起來很蠢,但是我很不喜歡為了贏球而去影響到比賽應該進行的方式,也許我應該活在1950或是1960年代,但是我可能又會抱怨為什麼我不是生在1930年代吧!

不過你也要想想,現在比我們年輕的這幾個世代,他們從小是打電動玩具長大的,像是那些擬真的球賽遊戲,所以他們習慣了遊戲中那種絕對數據化的、不受人為誤差影響的比賽環境;所以隨便在遊戲中任何時刻亂插進任何一位選手這種事,對他們來說再正常不過了,反正選手都應該照設定的數據表現,不會有誤差。

我的感覺是,職業運動的本質是由活生生的球員在活生生的觀眾面前進行的比賽;幾年前我問一群小聯盟球員對於科技和重播介入裁判判決的看法,我以為他們會痛恨這樣的干擾,結果想不到他們都說贊成利用科技來導正判決,在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們對棒球有完全不同世代的認知。

我們認為人為誤差是比賽的一部分,但對現在的世代來說那卻是荒謬可笑的。

球員不是完美的、教練、球探、總經理、裁判等等、甚至場邊的球迷,也都不是完美的,這些都是我可以接受的;不過稍微換個角度來說,我其實很好奇1950年代的選手如果來到現代,不曉得對現在的球場還有設備會有什麼想法,或是說把現在的球員送回去1950年代,應該一樣都會嚴重適應不良吧!

還有飲食習慣上的差異、對重量訓練的重視程度、還有對統計數據地依賴等等,喔對了還有現在許許多多的棒球新科技。

你看到今年雙城隊的打擊了吧?一場比賽打8支全壘打,太離譜了,乾脆大家直接打三局的樂樂棒球好了,大家都打全壘打,然後球迷也會嗨到爆,然後把什麼揮棒角度、擊球速度、飛行距離之類的數字都放上記分板,乾脆讓球迷直接可以從座位上下注好了。

你知道除了下注之外,很多球隊已經這樣做了,有些球隊在球員打擊練習的時候,就已經把即時數據都展示在計分板。

好吧!我真的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